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时代课题


发布时间:

2018-08-01

20世纪中后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就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基本战略。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企业作

  20世纪中后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就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基本战略。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细胞,在取得经济成果的同时,也应担负起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认真承担与经营有关的社会责任,这种全面的责任观体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作用凸显、公民社会监督加强的结果,而全球化是这一运动走向高潮的催化剂。我国企业直面这一浪潮冲击始于本世纪初沿海的SA8000冲击波,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赢利手段的企业第一次感受到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而近年走出国门的企业又感受到国际大规模兴起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的压力。16个发达国家100强企业(包括全球250强)中的绝大多数是实行这一制度的中坚力量。以欧盟为代表的不少国家政府的介入,使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并且明显具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性质。2007年我国有20多家大型企业冲破万马齐喑的局面,开始建立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并向社会公开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将我国建筑业带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筑市场兴旺发达,建设速度前所未有。但由于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建筑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建设规模拉动和数量扩张来实现,建筑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数量巨大。因此,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筑业的发展尽快转变到依靠行业技术进步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已成为建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筑企业建立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问题是实现企业目标的转变和具体规划的落实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目标由过去单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向以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基线为基础的长期绩效转变。这一具有战略高度的根本变化是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战略目标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企业的运行机制及与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可以认为这是企业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为了从管理层面帮助我国建筑企业在深刻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三重基线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的情况,规划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作流程如下:

  1.企业在标准框架的指引下,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相关法律的要求以及企业现状和能力建立在机遇和风险分析基础上具体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2.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三重基线的阶段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清单。

  3.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小循环),修订目标和计划,并作出承诺。

  4.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支持系统(如可持续发展计分卡)并和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相容;如ISO9000和ISO14000都属于二维战术系统,而战略支持则属于三维系统,后者对前者是引导关系。

  5.将三重基线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并在关键绩效岗位上建立监测、记录制度,适时进行调整控制。

  6.按年度或决策层决定的恰当时限全面评估三重基线的业绩,给出各项指标的定量值或按有关标准在评估过程中认真检查承诺兑现程度。

  7.根据企业实施战略所有文件和书面记录、业绩评估结果和各指标值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反映编写面向社会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8.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征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大循环),社会各相关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披露信息,扩大企业的声誉和影响。

  9.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反映改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开始新一轮的实施。

  上述工作流程包括战略形成、实施和对外信息披露3个方面。利益相关者是流程中经常出现的活跃角色,深刻反映了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及生产关系的内涵。

  建筑企业设计制定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指标体系与国际接轨并保证可比性,采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建议的层次结构和分类方法,遵循与GRI建议相同的编制原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透明度、关键性、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等11项原则要深入研究加以借鉴,同时又要在基层指标和上一层的指标确定上深入考虑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有实质性地增删和创新。

  1.正确认识建筑业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走深化改革与优化结构之路,走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之路,走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之路,走人才强国与人才兴业之路。

  2.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良好互动,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找到行业的突破口,关键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海外投资战略等。

  3.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控制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环境战略,其中特别重视资源减量化和再利用问题。不仅注重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因此要引进绿色施工指标群(角度)。

  4.企业的社会战略反映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保护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权益是现实的焦点。对于基本人权和工人组织问题更多强调维权的实效和我国工会的改革,因此要增加工会维权作用指标群。

  根据以上思路规划设计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和指标确定符合我国建筑业的实际,内涵更为丰富,指标角度又与国际倡仪的标题兼容,兼顾了本土化与国际化。